动植物天气气候是怎么样的_动植物天气气候关系
1.对于地球上的生物来说,气候变化会有哪些影响?
2.从哪些现象可以看出气象的变化?如题 谢谢了
3.天气发生的变化,对动物的变化有哪些影响
4.气候异常对动物的负面影响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依赖于气候资源,受着气候的影响与制约,气象条件有利,能促进生长发育;反之,气象条件不利,会延缓生长发育。各种作物年度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气象条件的综合影响。每年的光照、热量、降水等主因子变化,所表现出的冷暖、旱涝、阴湿等状况,以及各相关气象要素的适宜度,是影响作物产量品质构成的重要气象因子。
如水稻属喜温作物,播种日平均气温应稳定通过10—12℃,当然也要有充足水分;返青、分蘖盛期气温的高低、日照的多少,关系着单位面积的总穗数;幼穗分化至抽穗扬花期,关系着单穗总粒数,当然有时气温相对低一点还有利于形成大穗;抽穗扬花期关系着结实率,遇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或以上低于22~23℃或20℃,杂交稻、籼稻或粳稻结实率会明显降低,遇连续3天或以上最高气温达35℃以上,结实率也会明显偏低;灌浆期关系千粒重,气温过高会引起“高温逼熟”,过低灌浆不充分,都会导致千粒重下降。
我国是一个受季风与大陆性气候影响明显的农业大国,受季风环流影响,夏季盛行东南、偏南和西南季风,携带湿热气流向北、西北方向运行,造成湿润多雨天气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热、水、光资源;冬季盛行西北、北和东北季风,寒冷、干燥,限制了冬季农业生产活动。这样,北方作物就有越冬休眠期,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还可种植喜凉作物,偶有低温冻害发生。在东南季风影响的地区,四季分明,西南季风影响的地区干湿季明显,季风气候构成了农业生产多集中在暖季,或者喜温作物与喜凉作物因季节转换而互为搭配的种植制度。又因热量、水分、光照等时空分布的差异,使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东南季风区以种植业为主,或以水产养殖为主,兼顾家禽、家畜饲养;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则以牧业和旱作农业或灌溉农业为主。季风活动范围、进退和影响时间、程度的不同,使热量降水差异甚大,农业类型、作物种类、熟性、耕作制度、产业结构,都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一般而言,气候的大陆性由北向南减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由大到小,夏半年光照时数由多向少,某些作物产品的蛋白质、糖的含量由北向南减少,从而也形成了品质区域性的差异。
对于地球上的生物来说,气候变化会有哪些影响?
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古代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古人称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为“蛰”。当春天的第一声雷响起时,冬眠的动物被惊醒,人们便称这天为“惊蛰”。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
从哪些现象可以看出气象的变化?如题 谢谢了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场是再为平常不过的了,而问题的本质或重要性在于,谁更多地依据大量的真实的事实和科学分析,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比如,在对环境的看法上,决策者和公众既担心极端环保主义者把环境恶化描述得非常严重,更不能相信商业集团或既得利益者把环境描绘得像天堂一样。
气候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在生态变化对全球生物影响的问题上,同样存在这种情况。现在,两项大规模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全球变暖正在改变和影响全球的生物及其进化方向。但是,批评者认为,即使再增加一些材料得出这种结论也证据不足。
国际上隶属于政府间环境变化委员会(IPCC)的一些研究人员对44项已发表的环境研究报告进行分析,结果认为在全球变暖的气候下全球400多种动植物已经转移了它们生存(分布)范围或改变了它们的行为,如产卵的时间。
比如,随着欧洲天气的变暖,乌铜彩蝶在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区已经灭绝,剩下的迁移到了爱沙尼亚的北部。
而阿尔伯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加拿大的红松鼠加快了它们适应温暖环境的生存和遗传变化,现在的红松鼠雌鼠产小仔的时间比其“曾祖母”提前了18天。红松鼠这种生殖期提前的主要原因是,最近27年来松鼠繁殖季节的温度上升了2摄氏度,这促使红松鼠的发情期提前,交配、怀孕和产小仔的时间也相应提前。
对这些现象和事实,该委员会的生物学家认为这是气候导致生物群生存和行为变化的极有力的信号。因此,这一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应该很高,可达95%。但是,非生物学家,大多数是经济学家,却认为这些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只有33%~67%,甚至更低。
不过,最终IPCC的一致意见是,上述分析结果的可信性具有较高水平,达67%~95%。尽管人们在纸上达成了一致意见,但对于实际上全球变暖怎样影响全球的生物变化仍然存在分歧。为什么对于同样的资料,专业人员却有不同的分析结果呢?这就牵涉到怎样看待这些研究结果和资料。
全局与局部关系比如,汉堡大学的环境经济学家理查德·托尔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这些资料是否代表了公平的样本。他指出,生物学家倾向于在某一特定地区做研究,而这些地区的气候变化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此外,是否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能公开发表,比如相反的研究结果和没有结果的研究。这些因素都决定着人们对研究结果的评估和认同。另外,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威斯莱恩大学的生态学家加里·约埃也认为,上述分析得出的高可信度是不可信的,因为分析只是表明气候与生物变化有相互关系,但不是因果关系。
针对这些怀疑,斯坦福大学及其他一些研究人员(同为IPCC成员)独立地做了一次相似的研究。他们声称对全球变暖的生物效应做了全面的总体分析。研究者对每一项研究的全过程都有确切的了解。
研究人员重新把生物作了四种分类。一类是生物生存范围与行为变化与全球变暖一致;二类是生物分布与行为变化与全球变暖刚好相反;三类是生物生存和行为没有变化;四类是生物生存范围与行为发生了变化,但并非因全球变暖而致。结果表明,484种生物中有87%是由于全球变暖改变了作息时间,在460种生物中有81%改变分布范围是与全球变暖一致。而这样的变化结果如果是以偶然的机会发生,其发生的概率还不到1/10万亿。也就是说,气候变暖是引起生物变化的必然原因。
但是托尔等人认为这后一项分析研究与前一项分析研究也无多大差别,全球变暖导致生物变化的结论的可信度不是太高。而用另一种模型分析,持相反意见的研究人员认为全球变暖影响生物生存和行为习惯的可信度是中等的,即在33%~67%。
不过,对于气候变暖对植物开花时间早迟的影响却有许多研究加以肯定。在温暖的十年中,植物开花会提前,而在寒冷的十年中植物开花会推迟。一项对294种植物的研究表明80%~100%植物开花变化与气候的突然变化有密切关系。
另一些研究人员对IPCC启动的大规模研究也作了独立的分析,结果包括气候变暖对生物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在对143项研究所涉及的全球1468种动植物生活习性变化的分析中,81%显示了与全球变暖相一致的变化。而在时间上,动植物在春天发生的行为,如开花,平均每十年提前了5.1天。这是一个非常可信的结论,因为如果这种结果以偶然的可能性发生,其几率是很小的。
科学假说与利益关系对于这些分析研究,哈佛大学海洋生物学家杰姆斯·麦卡锡认为,在此之前人们对生物变化与气候变暖有相互一致关系的看法只是一种假说。现在这些分析证明全球的生物变化的确与气候变暖相关。尽管如此,经济学家仍然认为生物学家还没有证明他们的观点。
比如,托尔认为,虽然进行上述分析的研究人员试图处理研究中资料选择和偏见问题,但是这些偏见是出版物中与生俱来的属性,比如,不全部出版所有的研究,尤其是反面的结果和没有结果的研究无法发表和出版,因此研究人员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来分析,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自然要打折扣。
另一方面,利益关系也会造成对生态评估的不一致或偏差。比如,日本人为其捕鲸的需要找了许多借口,信誓旦旦地说南太平洋的鲸鱼有76万头,但实际上IWC科学委员会发表一份报告却认为,南太平洋中鲸的数量只有31.2万头。
所以,评估环境与生态问题除了考虑全局与局部关系、利益关系外,最重要的是要验证科学假说,并重视相反研究得出的结论,并加以总体权衡。
而在全球环境的评估上,即使认为环境并非很糟糕的人也认为,已发表的结果能够引起人们重视全球变暖和生物生存与行为变化相联系的问题,并着手去解决它们。所以,上述方方面面的研究对生态保护是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天气发生的变化,对动物的变化有哪些影响
一、看风测天 天气兴云致雨首先要有水汽,水汽是靠风来输送的,“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送暖,北风寒。”,风对天气变化有明显预兆。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这是冷空气经过前后风向的转换情况。冷空气南下到达本地之前,受暖气团影响盛吹偏南风,冷空气到达时,转为偏北风,风向转变前后,天气转阴有雨。 “西北风,开天锁,雨消云散天转晴”,吹西北风,表示本地已受干冷气团控制,预示天气转晴。 “云交云,雨淋淋”、“逆风行云天要变”,说明大气高低层风向不一致,易引起空气上下对流,产生雷雨等对流性天气。 季节不同,风向所反映的天气也不同。“一年三季东风雨,唯有夏季东风晴”、“东北风,雨祖宗”,表明吹了偏东风,1~2天内天气将转阴雨,而夏季吹偏东风,将海上温度较低的气流吹到陆上,起调节气温的作用,不易下雨,尤其不易出现雷阵雨。 二、看云测天 俗语说:“云是天气的招牌”。云的形状、高低、移向直接反映了当时天气运动的状态,预示着未来天气的变化。民间很重视看云测天。 “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水凄凄;云往南,雨成潭,云往北,好晒谷。”云往东或东南移动,表明高空吹西到西北风,故有“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指春夏之交,云从东或东南伸展过来,常是台风侵袭的征兆,所以会“水凄凄”了。云向南移,说明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交汇,所以,“云往南,雨成潭”。云向北移,表明本地区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无雨便“好晒谷”了。 天空上下云层一致,天气比较晴好。高低层云移向不一致,天气变化会很剧烈、复杂。正如谚语所说“天上乱云交,地上雨倾盆”、“顺风船,顶风雨”、逆风行云天要作变”。 有许多谚语是看天的颜色测天,如“乌云块块叠,雷雨眼面前”、火烧乌云盖,有雨来得快”、“人黄有病,天黄有雨”、“日出红云升,劝君莫出门”、“傍晚黄胖云,明朝大雨淋”等。 三、看雨测天 雨雪天气现象出现的早晚、强度及方位,都对应着一定的天气形势,因而能判断推测出天气变化。 “雨前毛毛没大雨,雨后毛毛没晴天”。是指一开始就降毛毛雨,预示这场雨不会大,若降了大雨,转为下毛毛雨,预示仍要继续下雨,不易转晴。 “开门雨,下一指;闭门雨,下一丈”、“早落雨,晚砍柴;晚落雨,穿雨鞋”,是说清晨开始下雨,时间短,雨量小,晚饭前后下雨,时间长,雨量大。 “雨下中,两头空”,指中午下雷雨,时间短,两头晴天。 “久雨傍晚晴,一定转晴天”,阴雨时傍晚前后雨止转晴,预示阴雨结束,天气转晴。 四、闻雷测天 民间群众常根据雷声预测天气,“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这条谚语指的是未下雨之前就雷声隆隆,表明这次下雨是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匀等热力原因形成的,又叫热雷雨,雨量不大,时间很短,局地性强,常出现“夏雨隔条河,这边下雨,那边晒日头” 的现象。 “先雨后雷下大雨,不紧不慢连阴雨”、“雷声水里推磨,下雨漫满河”。这几条谚语指先下雨,雨后静风、闷热,雨势越来越猛,雷声不绝,预示要降暴雨;如在降雨过程中,雷声不紧不慢,打打停停,预示会出现连续阴雨。 “西南雷轰隆,大雨往下冲”,指西南方位起雷暴,来得慢,雨势猛,时间长。“西北雷声响,霎时雨滴滴”,西北方雷雨来得快,风力大,有红云时还会降冰雹。 “东北方响雷,雨量不大”、“东南雷声响,不见雨下来”,也是根据打雷的方向判定雨量的大小。 五、看雾测天 雾是常见的天气现象。特别是冬春,在晴朗微风的夜晚,地表附近气层里水汽含量较多,水汽凝结成雾,或是冷气团移向暖湿的地面时,也会形成雾。看雾也可以预测天气变化。 “白茫茫雾晴,灰沉沉雾雨”,有雾时,天空白茫茫,预示着晴天,如天气灰沉沉,预示雨天要来。“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久晴之后,空气中水气较少,不易形成大雾,如有大雾出现,表明有暖湿空气移来,北方冷空气影响时,会转阴雨。久雨之后,冷空气已控制本地,夜间云层消散,微风,早晨出现大雾,阴雨结束转晴。 不同季节出现大雾,预示未来天气也不一样。“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指春天出现大雾,天要转阴雨;夏天大雾消散后,天气晴热;秋天有雾,表明有冷空气南下,会出现连续有雨;冬天有大雾,预示最近要下雪。 六、看天象测天 大气层中水汽、水滴、冰晶等到悬浮物质,使日、月、星、辰在天空中出现多种色彩和许多光学现象,观察它的变化,可以预测未来天气。 “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如果大气中水汽过多,则阳光中一些波长较短的青光、蓝光、紫光被大气散射掉,只有红光、橙光、黄光穿透大气,天空染上红橙色,开成朝霞。红霞出现表示西方的云雨将要移来,所以,“朝霞不出门”。到了晚上,看到晚霞,表明云雨已移到东方,天气将转晴,所以“暮霞行千里”。谚语“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日出红云,劝君莫远行”、“太阳照黄光,明日风雨狂”等也是这个道理。 “太阳正午现一现,以后三天不见面”,指前两天和当天上午阴雨,中午出现太阳,没有多久天气又转阴雨,预示天气将会连续阴雨。 七、看物象测天 动植物在气象条件发生变化时,其活动规律和习性会发生一些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来预测天气。 “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乌龟背壳潮湿,壳上的纹路混而暗,是天要降雨的征兆;龟壳有水珠,像是冒汗,将要下大雨。龟壳干燥,纹路清晰,预示近期不会下雨。这是因为龟身贴地,龟背光滑阴凉,当暖湿空气移来时,会在龟背冷却凝结出现水珠,天将下雨,反之空气干燥,暂不会下雨。 “蛇过道,大雨到”、“水蛇盘柴头,地下大雨流”、“蚂蚁垒窝天将雨”、“蚯蚓封洞有大雨”、“蜻蜓飞得低,出门带雨衣”、“知了鸣,天放晴”、“蝉儿叫叫停停,连阴雨将来来临”、“鱼儿出水跳,风雨快来到”、“河里鱼打花,天上有雨下”。这些测天经验,几乎家喻户晓。它们都是动物对阴雨前气压低、湿度增大的生理反应。 在晴天转雨时,人们感到闷躁,疲倦不适。老人腰酸背疼,病人伤口发痒,关节疼痛,都预示天要阴雨。 八、看农历关键日预测天气 有许多天气谚语是看农历关键日预测天气。如“上看初二三,下看十五六”、“坏了初二三,半月不得干”、“要知未来瘫不瘫,就看农历二十三”(瘫指下雨)、“月逢初四雨,一月晴九天”、“大旱难逃五月十三”、“六月六晒龙袍,淋破龙袍反晒四十五天”(指六月六下雨后期阴雨天数多)等。 为什么这些关键日的天气易出现变化呢?人们经过长期的观测总结发现:冷暖气团经常会在农历的一些固定日期出现。农历与月相有密切关系,月亮的朔望对大气和海洋的引潮力有周期性变化,会使冷暖气团在某些固定日期比较活跃,影响时天气就会发生变化。 九、3个月韵律测气候 相距一定时间两种天气气候之间有一定的变化联系,气象学上把这种联系叫做韵律。许多作天气气候预测的天气谚语是属于韵律性质的。 3个月韵律表现为季节之间的联系,例如: ⑴“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春季无大风,夏季雨水穷”、“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 ⑵“大暑不雨秋天旱”、“夏寒秋长”。 ⑶“秋水纷纷,冬雪满天”、“秋有旱,冬有冰”。 ⑷“寒水枯,春水多”、“打冬雷,落春雨”。 ⑸“春雪百日雨”。 这些天气谚语,反映了季节气候特点之间的联系,气象工作者用这些谚语作气候预测先要进行大量的谚语验证工作,再以此作为气候预报的一种判据。 十、5个月韵律测气候 许多天气谚语反映天气气候5个月的变化和联系,大约相隔一个季节。例如: ⑴“不得春风,难得秋雨”、“春有几次大风,秋有几次大雨”。 ⑵“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九里一场风,伏里一场雨”、“九九南风伏里旱”、“四九南风伏里旱”。 以上两组天气谚语主要是根据冬春冷空气活动来预报5个月(150天)左右的降水天气。我们曾对天气谚语进行验证,查1月份冷空气活动与6月份降水的联系,发现26次冷空气活动,23次在以后的150天左右有降水过程,占88%,降水过程平均为3天。由此可以看出,用5个月韵律预测气候变化,可靠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气候异常对动物的负面影响
天气的变幻,直接影响着动物的生活.一些感觉敏锐的动物,往往能及时察觉到天气的变化,预先做好生活的准备.
蚂蚁搬家,大雨哗哗.下大雨之前,由于空气中的湿度增大,泥土吸收的水分大量增加.因此,筑在泥土里的蚂蚁巢穴变得潮湿.为了避免
遭受水淹,蚂蚁往往在大雨之前搬家.
泥鳅翻滚,大雨将到.大晴天时,水中含有大量的氧气,泥鳅安静地生活在水底.大雨到来之前,水中含氧量减少,泥鳅感到呼吸困难,因
此,不停地在水中上下翻滚.
蜘蛛张网,久雨必晴.雨下的时候长了,蜘蛛的网被雨水打烂.但当天气将转晴时,空气不再沉闷,各种小飞虫也变得非常活跃了,蜘蛛便
开始张网捕食飞虫了.
蜜蜂出巢,天气晴好.久雨转晴后,气压开始升高,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减少,植物的花蕊出现花粉,蜜蜂便外出采集花蜜.
青蛙低鸣,大雨将临.天气晴朗的夜晚,空气清新,各种昆虫出来活动,青蛙既得捕食,又觉清爽,因此鸣声洪亮,长夜不停.大雨将临,
空气沉闷,青蛙心情烦躁,往往鸣声低沉、嘶哑,叫几声以后就不叫了. 植物“气象员”
大自然造就的生物是神奇的,不仅一些动物能预报天气,一些植物也可称为“气象员”.
新西兰的斯吐尔特岛上有一种类似菊花的“报雨花”.这种花喜欢干燥.当要下雨时,空气的湿度升高,它的花瓣就萎缩包卷起来;当天转晴时,空气的湿度降低,它的花瓣又会慢慢向外伸展.
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生长着一种能预报风雨的花,人们称它为“风雨花”.每当风雨将要来临之时,它便精神抖擞,含苞欲放;风雨降临即迅速开放,任凭风吹雨打,依然亭亭玉立.
四川省境内的一座山上,有一棵“烟树”.如果你发现它的树身周围烟雾袅袅,那么小雨马上就会到来;倘若烟雾消失,那么太阳就要出来了.
一棵树龄为400多岁的朴树,生活在安徽省和县高关乡大腾村,人们都叫它“气象树”.它可以预报当地一年的气候状况.该树如果在谷雨前发芽,当年将雨水大,易成涝灾;它如果和其他朴树一样,按时令发芽,树叶有疏有密,当年基本上风调雨顺;如果推迟发芽,叶子又少又稀,当年将有旱情,发芽时间越迟,旱情越重.
气候异常对动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其生存、繁殖两方面。
1.影响动物的活动范围。
首先,如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缩小了北极熊、企鹅、海狮、海豹、海狗等动物的活动范围。要知道,北极熊的捕食、交配、繁殖都必须在冰面上进行。企鹅的交配、卵的孵化、企鹅宝宝的成长也离不开冰面。 其次,气候的异常影响植物的生长,许多植物因无法适应气候变化而亡,这就给草食性动物的觅食加大了难度,通过食物链又会影响到肉食性动物。植物的减少不光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同时也会将动物的活动空间由一大块区域划分成很多小块区域,使不同区域的动物之间失去联系,也就影响交配。大熊猫就是例子,因为种群之中缺乏流动性,使大熊猫不得不近亲交配,从而使幼仔的成活率降低。 2.影响后代的成活率和性别比例。很多卵生动物的卵的孵化对温度、湿度要求很高。气候的异常改变了温度和湿度,使其后代无法正常孵化或是使其后代畸形。
也有很多动物的后代的性别由温度决定,温度变化使其后代的雌雄比例严重失衡,那么下下代的数量便会急剧减少。恐龙的灭绝,这就是原因之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